目前分類:心靈 (12)
- Nov 01 Thu 2012 12:36
身心靈和諧之道
- Aug 14 Tue 2012 11:58
面對人生
如果說人生像一場戲,我們不應該存有NG了可以重來的心態去扮演。就算演錯了,也要去面對,負責承擔,因為人生不能重來一次。如果我們堅持不退讓不認錯,而一錯再錯,我們將可能永遠淪為戲裡的角色,永遠活不出真的我。難道我們想要一輩子戴著假面具繼續演戲下去嗎?如何去收拾一場鬧劇或悲劇,端看我們是否能去面對並承擔。
- Jun 22 Fri 2012 12:24
自在、解脫之道
求得自在、解脫之道,即使一個人花一輩子去追尋,也未必可以得到究竟的證悟。讀了”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這套書,經由一行禪師細膩、清靜的筆觸,及譯者清晰的詮釋,敍述佛陀歷經各種行深的功夫,體證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但他明白這並非解脫生死的根本,他說要達至大道,首先是要找到解除人生痛苦的方法,而不是逃避生命。他毅然捨棄苦修,而在菩提樹下證道。不禁令我反覆思索及讚嘆世尊一心證道的決心,參研著一行禪師的描述,想要一窺佛陀開悟的心路歷程,只能以仰之彌高,鑽之彌深來形容。
- May 03 Thu 2012 12:06
僕人讀後感:領導與溝通-2
作者談起修道院修士,捨棄了一切來到這裡服務是值得效法的。而修士答到:藉著奉獻、自我犧牲、服從修道院院長和修道院規定,我奇妙地除去了本性自我中心。我越是放下驕傲和自我,我越是覺得生命裡充滿喜樂!
- Apr 16 Mon 2012 00:02
僕人讀後感:領導與溝通-1
以零碎的時間,把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這本書看完了,雖然說書中的主題是領導,但我是以在人際關係、待人處事的態度,這種角度去吸收這本書,所學習到的,與之前反省過的文章:老師的話-態度、自省心念兩篇文章,有著更明確去落實的方法。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愛”是動詞,不是名詞。我想意思除了在愛人愛物上,不僅是口頭的愛意或感覺,而是要扎根地在態度上、言語上、行為上去落實。更深一層去檢討,有愛、知道去愛,而我們卻陷在不會實踐愛的迷網之中,那麼我們就不完全會愛人愛物了。
- Mar 20 Tue 2012 20:35
放下不快樂
在不預期間聽了一課,竟意外地得到了受用的啟示,別有一番弦外之音。講師講到一般人常因別人犯的錯,使自己起了嗔心,陷於不快樂中,這個不快樂的根源,正好是佛家常言貪、嗔、痴是地獄的三條根之其一。真令我再次讚嘆佛家的慈悲與深奧,暫不論死後地獄的觀念,一念的放不下,就是讓自己陷於猶如地獄般求之不得,恨之不去的痛苦之中。不由得的讓我像開了竅一般,突然領悟了一些事。
- Feb 17 Fri 2012 12:13
自省心念
家人之間的溝通真的是一門學問,有了小孩成為爸爸後體悟也更深,當我們在教養方式與溝通之間找尋一個平衡點時,不禁要自問自己有什麼耐性、與關愛的德性能讓小孩感受到,而不是以威權脅迫順從。論語子罕篇云:「法語之言,能無從乎,…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當我嚴然而義氣填膺指正家人過失時,內心的期望愈大,相對的帶給對方的壓力與不安也愈大。對方就能因而遵從嗎?幾年來的試驗結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只是表面承諾而內心卻不服,那樣的妥協也不長久。當我的要求愈多期(慾)望愈多,心中的夢想也幻滅的更嚴重。
穿越時空,揣摩孔老夫子的心境,當他面對別人「說而不繹,從而不改」,他說道:「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雖然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嘆息,但還是能處之泰然。然而聖人有過化存神之功,以言語相勸尚不能改變對方,又何況我無德無能呢?
- Feb 09 Thu 2012 16:15
鍛鍊耐性與更大的包容
- Feb 09 Thu 2012 16:12
寫給恩師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