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嶼  

    在間聽了一課,竟意外地得到了受用的啟示,別有一番弦外之音。講師講到一般人常因別人犯的錯,使自己起了嗔心,陷於不快樂中,這個不快樂的根源,正好是佛家常言貪、嗔、痴是地獄的三條根之其一。真令我再次讚嘆佛家的慈悲與深奧,暫不論死後地獄的觀念,一念的放不下,就是讓自己陷於猶如地獄般求之不得,恨之不去的痛苦之中。不由得的讓我像開了竅一般,突然領悟了一些事。
    曾經自省需要再提升自己包容的心量,也要時刻覺照自己的念頭,同時要好好地自我根本體悟。現在領悟到原來自己的每個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是最基礎的心性根本之一;看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受環境的習染愈來愈多,4歲的他會吵著去從來沒去過的麥當勞,脾氣與懷習慣也開始多了,反觀每個人的赤子之心,不就是這樣子逐漸被遮蔽住了嗎?我們隨著環境的影響,放逐自己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慾望,深陷在貪嗔痴的苦海中而不自知。怎樣的心念會有怎樣的言行舉止,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是該自己再檢討的時刻了,就好像自己的言行,也會在原本像一張白紙的小孩身上,渲染上不同的顏色。哪一天發現小孩會亂發脾氣,是不是我們的言行影響了小孩呢?
    如果說心性是一面海水,每個人的涵養就像不同的海況,有的人波濤洶湧;有的人夾雜著一波一波的海浪;而能心如止水,風平浪靜的人則少之又少了。若說不隨外境而擾亂清靜內心的能力,就是心性涵養的提升,心性的涵養端賴我們如何提升包容力,如果我們只能包容像池塘般的海水,那一陣風浪可能就把水花濺得只剩半池水了。若能像太平洋、大西洋般的大海,哪怕是311的海嘯,在太空上巨觀看下去的海平面,只是一絲波紋而已。希望自己能提升心量像大海一般。
    綜觀心性及心量的提升,攸關著快樂與否,若陷於貪、嗔、痴的痛苦時,就端看是否能駕御自己的心了,提升自己的心量如大海一般的包容力,同時也要以微觀的角度去省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只因我們原本像嬰兒般的純真已不再,多出來的習染卻不勝枚舉,唯有回復赤子之心才能化掉分別心,而自得其樂。回復的方法就有賴於恩師所授與的心法,加上自己覺照念頭的能力,也就是洞察力,要像在一面平靜湖水,能洞察每個蓮漪,卻能心不染著。有了自力(至誠)與助力(大愛)的加乘,相信這樣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在提升自己的心量與心性的同時,自然不快樂的念頭就能釋懷、不快樂的執著就能解脫,這實在很不容易,要為自己多加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es 的頭像
    moses

    譚心家族

    mos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