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會不自覺地向外放射,也必反照回自身,是正面或負面的回應,抉擇在自己的心念!
正向的心念所得到的回應,會是正面而和悅的感應;相反的,若是負面、消極、悲觀、不善地放射心念,所映照回來的必是負面、痛苦的訊息。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心念,發射的能量愈大、或是持續的時間愈久,所收到的回應會更大、或是累積的越多。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河愈多,月亮的倒影愈多,相對的能量累積地愈大,對自身的影響愈大,造成正面的鼓勵或是反面的傷痛就愈大。
這樣的論點不禁讓我們深加思考,我們每天在工作上、待人處事上,是在累積我們的能量、福德,還是在減損我們的能量、耗損我們的心智呢?
我們在應對處事上、與人溝通上是用人心(比較、抱怨、負面的心態)呢?還是要用一顆天心(愛、關懷、同理、感恩、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問題、面對生活?何不更積極地改善我們的心態,學習怎麼用天心去處事。自己常常會隨著脾氣去應對人事…當我脾氣情緒不安時,想著菩薩的慈悲而去同理事物,就好像感受到上天的心,同時也安頓了自心,瞬間有了助力,緩和了心中的氣焰,言語變柔順了,態度變謙和了,與人的溝通不知不覺更順暢了。我想這就是心念的力量了,而要善守這顆心就不容易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試想要我們一天、一個禮拜不發脾氣,那就很不容易,何況能三個月都不違背仁愛之心呢!
不亂發脾氣是我該繼續努力的,中庸第一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要如何清明的覺察自己的喜怒哀樂,而常保未發之心的「中」呢?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想,要能夠樂在其中就要常保我們這顆天心了。六祖壇經中五祖告訴六祖惠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感謝恩師指引出我們的天心、本心,蒙受諸佛菩薩的恩澤,讓我們的心念能回歸到慈悲與感恩之中,相信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要保持的心念,一念之差即是天堂地獄,願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