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960  

    作者談起修道院修士,捨棄了一切來到這裡服務是值得效法的。而修士答到:藉著奉獻、自我犧牲、服從修道院院長和修道院規定,我奇妙地除去了本性自我中心。我越是放下驕傲和自我,我越是覺得生命裡充滿喜樂!

    看到作者的這段話,更能證實永恆的快樂是無私、無我的付出,是無所求的快樂。愈想追求快樂、愈想得到快樂,所換來的,只是愈空虛的欲望與不滿足感。就好像處心積慮去籌畫出遊的行程,常常得到的快樂只是短暫,那種強求的快樂,卻比不上途中偶遇雨過天晴乍現的彩虹,那樣的驚豔、鵲躍。我們做了一些志願性、利他性的服務,為何會覺得快樂?因為我們無私、無求,卻看到大家的喜樂,那就是無私的快樂,就像大家看到彩虹無私的美,看到了自己心中單純的真。

    在書中擔任講師的修道院修士,問了作者一些人生問題,讓他去思考:我能信仰什麼?我為什麼活著?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人生有何意義?

  在講師的引導下,他悟出人生的一些原則與領導的基本理論:領導的基礎不在權力,而在授權;領導是以人際關係、關懷、服務與奉獻為出發點的。

     修士更提到一本書,書中講述在集中營的例子,在集中營被拘禁的人,他們的個性差異可不是逐漸消失,相反的,是變得更加明顯。這一觀點與佛洛依德說的:將一群性格不同的人,放在同樣的飢餓感狀態下,會驅使個性差異轉為表現一致的反應和行為,這兩者有不同的論點,人絶對可以主宰自己的行為。人確實是由自己所塑造出來的。我們會表現出哪一種人,是由個人選擇所決定的,而非環境條件所決定的。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無私的關懷奉獻出來,我們應該學習關懷、同理心、與奉獻服務的能力。我們絶對有能力決定人生的目的,首先我們要先能回歸到不執著的心,放下慾望妄想,妄心會造成心神不寧,衍生更多的執著妄想。愈是反求諸己,往自己良知良能的本心去探求,愈能顯現我們澄靜的心、愈能心神安寧。再者,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放下執著的心,讓我們身心靈和諧,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能讓我們內觀自己的心念,反觀自省、時時改進。落實在生活中與家人相處,彼此關懷體諒,進而無私的關懷人群,服務眾生,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相信自己原本最真的心,相信自己可以引領出真善美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es 的頭像
    moses

    譚心家族

    mos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