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  

    自在快樂的人生是我們所嚮往的,常保覺照與正念是自在和諧的不二法門。如何保持正念而能清楚觀照,是決定我們煩惱或自在的主因,關鍵就在我們是否識透身心靈的真我。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身心靈中的靈,由心經的觀念,指的就是我們的自在菩薩,或稱為空性、自性、法性、實相、元神、真我,與尚有執著的靈魂有別,已無執著的靈魂稱為不生不滅的靈性、佛性,透過修行的方式,澄淨尚有真、妄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即能顯現實相真性。

    心則包含了第六意識、潛意識及第七識的末那識,是痴妄、愛欲的主事者,含蓋了主宰意識之思維,是導致生死輪迴不斷的主因,或稱為人心、識神、假我

    身即包含了五識中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亦指身體種種器官、細胞。具備感官、消化、吸收、代謝、輸送、傳導…自然運作的功能。因此,尚不論你肯定靈魂與否,其存在性值得我們去探討。聖經創世紀第二章云: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人因有靈的作用,而為萬物之靈,要能彰顯靈的作用才能顯出萬物之靈的價值,也決定了我們與天地是否和諧並存、身心靈是否平衡的關鍵。

    人處於天地間,與天地自然運行相互融合,天有四時五行,二十四節氣運行法則,人有五臟(五臟化五氣)六腑、十二經脈,黃帝內經云: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又說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因此我們常可聽到人體一天排毒時間的理論,也由其中相應而生,並不無道理。順應天地的運作,時節的更替,加上飲食、生活作息、運動強身、健康養生之道等等,是讓我們身體健康所必需遵行的。

一天排毒時間  

    再以心對身的影響而言,黃帝內經云: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心對身的影響最直接,諸如心情起伏會影響腦下垂體的分泌,導致各種激素的分泌變化如生長激素催乳素性腺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促黑激素等等,同時也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因此如何調心調氣關係著我們是否能調節身體的和諧,心理的安適。

    總而言之,身心安寧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掌握靈的作用,也就是如何以自性當家,清清楚楚的明白身體運作所應該遵守的法則;明白人心的變化、掌握心念隱微間的動機。這是最不容易的工夫,也非輕易能領悟的境界。過去的我雖知道要改變壞脾氣,但遇到令人火冒三丈的情形,仍無法控制,只有留到發完脾氣再來懊惱、懺悔。原因無他,只因我們受人心作用,都在因地上就有了罣礙執著,在心念生起時就落入分別對待,所以修行就在隱微的心念生起時就下工夫,在心念上意識上當下就以正念時時覺照,不論在顯意識、潛意識、心意上都能自淨其意。太多的五蘊六識因人心的罣礙執著,都埋在八識田中無法自拔,難怪改也改不掉、去也去不除。六祖惠能大師與神秀的詩偈是我們要去深思的。為何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此就不去評斷哪一個工夫好,哪一個適合我們去學,留待諸位自己評量自己體悟。而要提出的是,如何讓不生不滅、光明自在的佛性朗現呢?

    道德經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處所言谷神即為我們的元神、自性、實相、真我。以此玄牝、天地的根源、神性的根源為樞紐,而相繼相續毫無生滅的能量,正是讓我們自性朗現的不二法門。佛陀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正法眼藏正是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佛性。佛陀將此咐囑於迦葉尊者,一般人亦無法得授。如何才能覺知哪個是實相的佛性,哪個是人心、意識作用呢?我的體會是當我們沒有分別、不生對待執著的那一念,即是我們的自性真我,而知道反省、反觀自照的那一念也是我們自性當家的時刻,如何時刻朗現這光明佛性就有待我們下功夫了。所以,藉此拋磚引玉,提供大家探討,讀後若有所悟以利修行則可喜之,但切要經大德明師印可方才是正法,晚輩我只是半瓶醋,希望所寫的不要誤導大家才是。

    讓自性佛性朗現才正式開啟正法修行,行住坐臥皆要用功夫,二六時中,時時皆是道,法界是一個大周天,人體亦是一個小周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轉法輪,同時也要運轉自身的法輪,亦是運轉自身的小周天。無時無刻要制心一處在心意用功夫自轉法輪,自性當家的時機,以之為樞紐則能法輪常轉。行時即是要用行禪的功夫、禪定的功夫,切忌急行,而要眼神內斂,心神不亂。住時即是要用立禪的功夫,所謂立如松,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提肛頂頭懸,自淨其意。坐時即是要用坐禪的工夫不論坐椅或盤坐,皆要收攝心念,呼吸微細,背脊自然挺直,脈道自然通暢,血氣運行。臥時即是要用臥禪的工夫就是臥佛睡的方式,也就是自然向右側睡以自然不壓迫為原則,以覺照自性而休眠,忌昏睡、張口睡。至於視聽言行之中,時時不離自性覺照,藉著有為無為的身體力行,心意下功夫,輔助清明的靈性更加顯現,透過諸佛菩薩的悲願加被,自己的願力行持,此即為身心靈和諧的修行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es 的頭像
    moses

    譚心家族

    mos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